working for my soul

“When one’s body revolts against work, fatigue soon sets in; then one must not rest for it would be a victory for the body. When the body desires to rest, don’t; when the mind knows it ought to rest, do so, but one must know and distinguish language of body and mind, and be honest.” G. I. Gurdjieff

Thursday, September 06, 2007

可能性

05年的立秋,我跟死亡的距離也許不過5cm,因為沒有人可以為我關窗,害怕愛貓跟自己一躍而下,所以離開當日的家走了。
06年的立秋,我問自己等了一年,為什麼?
07年的立秋,我隨Dr. Koo到了武夷山。
從沒有“慘"的感覺,只是很疲累,也許該是時候向悲哀說再見了。
生命就是可能性。

Monday, July 16, 2007

與心魔談戀愛

有時候事情就是咁巧合,共時吧。
由於很久沒有跟周兆祥閒聊,而且希望跟他討論有關八月14 至九月4 日跟Club O (http://www.club-o.org/) 合辦塔羅牌課程一事,所以上星期四上了Club O 。
那天聚會主題是「與心魔談戀愛」,要命!正是我的主題。
當時很多出席者皆有發言,我亦不會例外,顧修全博士的教導使我更看到自己的心魔,亦"幫"其他人發現心魔。不過是從顧博士那裡偷來的小技。
說是心魔,不過是個人行為(甚至情感)上的一種模式,我們都不自覺地被這模式帶動著,有如電腦的程式操作電腦的運作一樣。
席上剛好有趙來發(明報副刊主編),跟他有點緣,又聊了一會。他知道了我上顧博士MBA ,亦認識顧博士 。跟他相約下次聊天的時間,正承諾他出席他的講座,查看節目表是八月4 日,我說可惜那天我不在港。我還記著自己要上MBA 呢!
顧博士的MBA,正是要我們找到自己的這個隱藏程式,從而把程式再改寫。

Wednesday, July 11, 2007

方內與方外

MBA 第二天的晚上,造了一個夢。
內容如下:
見到Dr. Koo 站在大約在十多呎的桌子後,桌子上鋪著一張白紙,紙中央畫了一個約十吋的方格,上方是一個滾筒。我站到Dr. 身邊。
Dr. 攪動滾筒,有十多二十個"火柴人"掉下來,分佈在白紙上,有的在方格內,有的在方格外。那些"火柴人"站起來,有生命似的在走動,方格內的走不出去,格外的走不進格內。
Dr. 說:「"方內"的人是看不到方外的世界;"方外"的人是看不到方內的世界。」
我問:「"方外"的人是否比較叻?那我在方內還是方外。」
答:「不是叻,"方內"的人只看到方內的世界;"方外 "的人只看到方外的世界。」
再問:「只有這兩種人嗎?」
答:「還有第三種人,這是我這種人,我在上面看見到方內與方外的世界。」
感到很震撼,醒過來立即把夢記下來。

試解:
Dr. Koo 指出道家的人把地球稱為"方",「天圓地方」。
在夢中,感到那方格是一種界限的象徵,不單指空間上的界限,亦是人心的界限。
地為方,地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依賴。宇宙本身是沒有界限的。為了生存,生命有其"方式",界限是一種安全的指標。
方外是僧道的別稱。到底是僧道超越界限,放下生活的安全感,還是否定了「方內」,逃避「方內」。
Dr. Koo 在我的世界裡是一個超越者,一個成功入世的修行者。每每使我回想到「當和尚遇到鑽石」的作者 麥克爾.羅奇格西。

「方內」、「方外」皆制於方之限,如何才能超越此限?跟能量有關嗎?
到底我該如何整合自己內在與外在的世界?
如何為自己的心靈下功夫的同時,亦為金錢事業等下功夫?

莊子中有一章節:孔子曰,彼遊方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弗吊之,丘則陋矣。


Dr. Koo:

Your left ear never gets a chance to see your right ear (unless you are Vincent Van Gogh).

Your right ear never gets a chance to see your left counterpart either.

Each thinks herself is 方內, and the other, 方外.

Only YOU get to see them as an integral whole, never ever separated.

However, you can only see them in the reflection of a mirror.

"The Heart of MBA" is a mirror. If you look into the mirror, you'll see your wholeness. If you blindfold (remember the second game ?) yourself, you'll never see yourself, you'll never see your ears, and you'll never see others; you'll never see the world --- whether 方內 or 方外, let alone transcending this dichotomy.

You don't have to feel like a rejected "office boy" at Microsoft in order to affirm your individuality. There was never any rejection, nor could there be: Microsoft never hired "office boys" --- and your computer knowledge is superior to most other people in your class.

Release the blindfold; release your feeling of separateness; release your spirit and let it soar.
Blessings.

Tuesday, January 02, 2007

從周兆祥博士而來的智慧

1. 正如「時間」與「空間」一樣,Karma亦是人類的其中一項發明。

2. 最初我對Karma的認知是-有果必先有因,只是由於因緣之複雜,以我們常人的智慧根本無法參透因果的關係。現在明白到,既然看不透,何須介意甚麼因果呢,犯不著浪費心思與能量。

3. 既是發明,擾亂視聽。沒Karma是了。

4. 這個"我"只是今生,沒有來世,來世活的已非這個"我"了。今天乃至這一刻活得好才重要。

5. 我們的「知識障」誤了我們看到真相。

6. 當我們是一個「基督徒」時,同時是「佛教徒」、「回教徒」...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種子


真的很感激Helen的書-賽斯讓你成為命運的創造者,給我太多啟示了,再次提醒很多被遺忘的東西。
在UU的Palm Village Zen聚會中,主持提及種子的觀念,當時我並不完全認同。

主持:
要栽培正面的種子,不要給負面的種子萌芽成長。
當我們忿怒的時候,不要給忿怒的種子機會萌芽成長,要把它壓下去。
我們的愛心、慈悲……,應培養、成長。

不認同,因為沒有好或壞的情緒、感受,它們只是我們的反應。

賽斯認為我們都必須學習與了解,我們的能量轉譯成情緒、感受之後,引發的所有經驗。我們唯一該做的,就是去審查自己信念的本質。

壓抑情感,意味著拒絕以真實的自己與他人交往。被壓抑的能量最終形成我們的身心病害。

賽斯說:「痛恨戰爭並不會帶來和平,唯有熱愛和平才有和平。」

在星期六的講座中學習到很多,不是表面的美與醜。

當日,見到人性的貪婪。真正追求漂亮人生的人會是優雅的,原因不是優雅的人能把貪婪壓抑,而是他們真的沒有“貪便宜”的意念。

依據一行禪師的種子論,貪婪只是枝葉,對物質、“便宜”的依戀才是。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命運的創造者

閱讀除了給予自我學習的機會,同時亦是反省的提示。
明白自己就是命運的創造者,創造自己的命運是我的功課。

賽斯:你們曾經懷抱著決心踏上今天所走的路,你運用著各種資源,去追求那一度你認為合理的目的或理由。

人生的所有都是自己的選擇,越是苦越具挑戰性,皆因擁有一個自信的靈魂。

Saturday, November 18, 2006

成為門徒


雖然向大師學習多年,今年九月方遇緣成為門徒。